第576章 塞外河原赵旗如海(2 / 2)

楚兵 一代神坑 2291 字 20天前

寒冬时节,北塞漠南,

一个新鲜苹果的价格,堪比一只小羊羔。

且在这个地方,羊羔好找,瓜果却是有价无市。

曾威风凛凛的将军,伸出肮脏的手,颤抖的接过了苹果,

啃着啃着,泪水就不受控制的掉在了苹果上。

“主公……河原兵,步一营。好多队伍都死光了,一片一片的死。”

“咱没法回去见武川父老,刘婶说等斗子回去,就给他说媳妇。”

“可我把他带到河原来了,还有阿末、陶儿……一曲兵卒,三百余人,就这么死在我眼前啊……”

河原阻击战。

是一场鲜血淋漓的战争,一万四千余赵军,六千多辅兵后营,最终活着的不足四千,

八成!

折损了足足八成。

这是整个北疆战场,三道赵国防线中,战损最大的部队。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在北塞孤关,铸就了这道铁血长城。

正是河原的持续牵制,才导致铁力可汗的兵马,始终无法集结,形成绝对优势。

直到圣武三年,二月八日,北狄国还没能取得一场大胜。

任何强国,去进攻一个小国时,

只要这个小国拼死抵抗,那这个强国就输一半了。

若是这个强国损兵折将,甚至都还没有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那基本离战败不远了。

时势是无形的,却也是有形的,

北狄国战败的阴影,早已在草原部落里蔓延,

先决条件不足,也是铁力军事集团,野狐关战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哼哼……你都还有三千人,你知道保爷剩几个吗?”

兴许是吃了点东西,杨延的情绪好了一些后,

赵王周云这才说出了,保爷凄惨无比的事情。

“二千三,他们准备不足,被金狼卫破阵了,保爷哭的稀里哗啦,最近天天闹腾。”

“哼哼……保爷能跟步一营比?”说到这里,杨延不自觉讥讽道,

“他那十三营还算个人,就是摊上他这个老大不行。”

几个辅兵上了吃食,羊清汤、肉丸子、还有一点稀粥,

只是,那炕上的份量,一看就知,是两个人的。

赵王周云顺手接过一个削好的苹果,就像当年在雪林一样,边吃边调侃杨延,

“你以为就河原惨,赵民死了六七万,老宋头的婆娘都死了,”

“那老小子发达后,天天瞅着换老婆,这老婆真没了,连活都不去干了。”

“步一营还有三千人,步二营多少?二百!”

“赵阿四人也不多,就七八百人……他们都天天怼在兵司衙门,撒泼打滚要兵源。你倒好,就不为步一营想了?”

“你是要梁标上,还是要程庆上,他们够战功、够资历吗?哪能抢的过谁……”

夯土营房里,吃食渐渐多了,

李义、秦寄等护卫,都受到了步一营热情款待。

赵王周云从一开始的调侃,渐渐变成了责骂,说杨延的话也越来越重。

只是刀疤兴许是吃了些东西,又听闻了大伙的情况,渐渐从河原的创伤里走出来了一些。

赵王说的,他都认。

杨延此刻的重点,已经来到了抢东西、抢兵源上,

李保算什么?杨延当统领的时候,他就是个屁,替补上来的。

赵阿四?那连屁都不是,一个小卒子。

说着说着,连带李义也说上了,

护卫统领里面,就他武艺最低,现在还没九品。

要不是李娘子房里的家奴,早就是边缘人物了。

一声声大伙互相责骂、互相揭短里,杨延渐渐恢复了一些色彩,

赵王周云瞅准时机,从腰间拿出了一块带着吊坠的黑色令牌。

上方有山川河流,北国大地,

一面雕刻着狰狞的神兽,另一面是两个玄文大字。

营房大炕上,赵王周云这一刻不言自威,

他眼眸深邃,注视着杨延,斩钉截铁道,

“方才,梁标说,赵国有几十万军队,不缺步一营了!”

“但本王要告诉你,缺!赵国不能失去,那支铁血镇河原的雄狮。”

“赵人,不能没有立纛孤城,敢战百万,敢于亮剑的军魂!”

-----------------------

河原的雪,带着冰晶,大地白茫茫的一片,

北国的风,带着一股狂野,吹的人脸生疼。

定襄城八十里外,牧马河的冰面上,到处是打孔的赵人。

马桐很难受,也很无奈,他们的鱼到不了定襄了,

河原几十万大军,沿着牧马河展开,牛羊牲畜无数,营帐遮蔽大地。

给定襄城去的人,在别家眼皮底下打鱼?这能行吗。

要说定襄那些官员也是扯蛋,城外红河的渔业要限制捕捞,却去祸祸人家河原的牧马河。

只可惜,军中只有军令,没有过程,弄不回去就是没本事。

马桐等人抓鱼太难了,草原河流的鱼本来就少,小的还不能抓。

赵国的草原官家邸报里,有很多超前的细节,

如不抓小鱼、分区域放牧、官家养草场……等等等等。

敢抓小鱼,那要是进了军法处,知法犯法,马桐皮都得掉一层。

黄昏。

寒风。

趁着灰暗,在一处河湾,

鬼鬼祟祟偷鱼的定襄部队,听见了大地尽头,几乎看不清的河原大营里,传来了苍凉悠扬的号角。

箩筐附近,张小应等偷鱼队伍,几十个形形色色的兵卒,

不知不觉,都靠了过来,注目那遮蔽大地的赵国北征大军。

“赵王北伐了,王将军该是在里面吧?”

“听说要封四方将军,已经封了龙骧跟朱雀……不知道有没有定襄的。”

张小应是个很奇怪的人,说他脑子不好吧,摸鱼又贼厉害。

听了他的话,马桐紧了紧衣服,缩缩脖子道,

“应该吧……过两天,咱们的封赏应该也来了。”

正当马桐眼眸炯炯,还在遗憾定襄老大李宣为什么不去时,

前方响起了南平门兵卒的吼叫。

“风紧,撤乎!!!”

马桐、张小应等人,赶紧背着箩筐上马,

撒开马蹄子,一溜雪的消失在茫茫荒原。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